首页 行业信息库 政策文件 详情
【发布部门】: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25-06-05【时效状态】:现行有效

宁波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加快推动宁波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营造更具竞争力更富吸引力的产业生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宁波产业链基础扎实、战略布局前瞻、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开拓创新引领、整零协同、场景牵引、生态培育的发展路径,强化技术、产品、场景、平台、生态等创新联动,推动智能制造、文旅教娱、生活服务、医疗康养、城市治理等应用场景建设,构建以“优势本体 强势产业链 广泛应用场景”为特色、以“创新研发、协同制造、示范应用”为主导的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和以人形机器人为引领的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

  力争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关键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示范、生态要素集聚走在前列。人形机器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0项,开发关键组部件(软件)100项,建设全国领先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产业布局逐渐完善,创建省级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先导区,拓展典型应用场景25个,规模化应用取得实质性突破;企业梯队培育完备,推动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集聚100个以上创新创业团队。

  二、重点领域

  1.“大脑”和“小脑”。加快“大脑”模型创新,突破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具身智能感控算法、多模态感知与环境建模等技术,提升智能性和通用性。推动“小脑”模型做优做强,开发在线步态规划与实时姿态跟踪等运动控制算法,提升拟人运动、灵巧操作及人机交互能力。

  2.“机器肢”和“灵巧手”。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重点开发电驱动关节、超轻量大负载机器臂、高动态响应和高通过性腿足。攻坚精细操作“灵巧手”,突破仿生精细化结构、轻量化高强度材料与类肌肉驱动技术,研制高载荷、高灵活性仿生“灵巧手”。

  3.执行器和控制器。研发高力矩密度减速器、高功率密度电机、高精度伺服驱动器和“感—算—控”一体化高性能运动控制器。打造电驱动旋转关节、直线关节。研发具有多模态空间感知、行为规划建模与自主学习等功能的智能芯片。

  4.智能传感器和新型材料。突破多模态高精度传感技术,开发高精度3D视觉、高动态响应力矩、柔性触觉(电子皮肤)、微机电系统(MEMS)姿态、高灵敏嗅觉等智能传感器。研发高承载耐磨材料、高功率密度电机磁性材料、轻量化结构材料等新型材料,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满足人形机器人高动态、长续航能量需求。

  5.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打造高安全可靠、高环境适应性的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制开源开放、兼容通用的小型或全尺寸通用整机,多机精确协作、自主规划感知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具备情感陪伴、生活辅助等能力的服务人形机器人,具备自主决策认知、环境情绪感知等能力的交互型人形机器人。研发新一代高集成、全身协调、移动作业的人形机器人整机系统。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技术创新引领

  1.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人形机器人交叉学科群,组建科技攻关团队,共建共享概念验证、综合测试评估和实验平台,攻坚全身运动控制、具身智能大模型、前沿新材料、多模态智能感知、动力能源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强创新引领、标准制定、模拟训练等功能,建成省级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全国新型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人形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企业高水平建设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科技创新载体。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主动承接国家和省人形机器人领域揭榜挂帅任务,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

  3.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在“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人形机器人专项,每年安排若干项目予以支持。围绕人形机器人重点领域,编制项目指南,运用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形式,开展“大兵团协同作战”攻关。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承担国家和省人形机器人领域重大科技创新任务。

  4.提升创新人才能级。在“甬江人才工程”设立人形机器人专项,每年遴选支持若干人形机器人项目,吸引集聚一批人形机器人产业高端人才和优质创新创业团队。支持高校开设人形机器人相关专业,鼓励校企合作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和工程型人才,在市级卓越工程师遴选认定中单列人形机器人赛道,设置专项认定名额。

  (二)推进整零协同发展

  1.统筹打造整机引领区。发挥甬江科创区、海曙区、余姚市的科创、区位、人才等方面优势,培育壮大整机企业,以整机链主型企业为核心,建设全国领先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引领区。强化人形机器人整机批量化生产制造的能力,持续提升整机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发挥整机带动核心零部件的引领作用,通过整零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带动产业布局协同化发展。

  2.科学布局零部件协同区。支持余姚市、江北区、宁波高新区加快布局视觉、力觉、触觉等多模态传感器。支持慈溪市、宁海县、北仑区、宁波高新区加快布局新型材料、结构件、执行器。引导优质中小企业在减速器、伺服驱动、传感器、执行器等细分领域深耕发展,打造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等企业方阵。支持整机企业采用非关联企业研发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和智能芯片、应用软件、工具包,鼓励零部件企业融链聚集发展。

  3.加速建设智能系统赋能区。发挥甬江科创区、海曙区、鄞州区的创新资源和算力资源优势,构建云边端智算云中心,布局“大脑”和“小脑”智能系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人形机器人深度融合,搭建具身智能大模型。鼓励人形机器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发运动控制、平衡协调等小脑模型。搭建多模态感知系统,提升多传感融合处理水平。

  4.系统构建测试验证服务体系。搭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中心和专业领域训练测试场,建设动作数据库、物体知识库和数据采集平台,加速训练迭代和落地应用。支持人形机器人验证平台建设,提供小试验证、中试熟化、工程开发、检验检测等服务,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开展各类标准制(修)订,深化“专利快速授权”“专利导航”等举措,提高标准和专利建设能力。

  (三)引领场景示范应用

  1.实施应用示范工程。打造“人形机器人 ”应用示范体系,建立常态化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机制,探索形成以“应用牵引、场景驱动”为导向的发展新路径。鼓励重点行业和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形成一批“人形机器人 ”典型应用场景和应用标杆企业。探索设立人形机器人应用险,鼓励相关方投保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及核心零部件产品应用。

  2.丰富工业应用场景。聚焦汽车、服装、家电、化工等细分行业探索“人形机器人 智能制造”创新应用,围绕精密装配与操作、柔性化生产线作业、质量检测与维护、危险环境替代等工序环节,推动人形机器人整机、机械臂、“灵巧手”等落地应用。深化典型制造场景的系统集成,分级分类打造示范产线、车间、工厂。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推广纳入市级行业优秀数字化改造总承包商认定办法。

  3.拓展服务应用场景。拓展人形机器人在服务领域应用场景,依托商业综合体、服务中心、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建设示范场景,推动建设消费金融、养老陪护、医疗家庭服务、商超导购、展厅导览等多元化示范场景。支持在科研探索、抢险救灾、安防巡检、深地深海深空等复杂极端环境和新兴领域场景落地应用人形机器人。

  4.探索港口应用场景。依托港口物流资源,探索“人形机器人 港口”应用场景,鼓励在港口实施货物装卸、货物堆放、集装箱拆装箱、理货服务等作业任务时应用人形机器人,实现对港口复杂环境和突发状况的精准识别和快速处理,优化作业流程,提高港口作业效率,保障作业安全。

  (四)加强产业生态建设

  1.强化金融支撑。支持组建宁波人形机器人产业专项基金,县级国有基金可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出资,并争取国家相关基金出资。基金分期实施并按市场化机制运行,鼓励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人形机器人企业融资和保险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2.加强产业合作。依托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等重大平台,举办人形机器人产业交流合作活动。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依托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集展示、教育、体验于一体的展示中心,集中展现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

  3.开展精准招引。聚焦产业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绘制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人才链图谱,建立招商项目库,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以企招企”。支持企业跨界布局,利用入股、并购、引进等形式,引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高成长的重要节点企业。

  4.推动开源开放。积极培育人形机器人领域开源生态体系,谋划建设开源组织,构建人形机器人“硬件 软件 服务”一体化的开源开放平台。鼓励企业实施开源策略,推动具身大模型、训练数据集、软件算法等领域数据算法开源共享,推动硬件标准开源,降低开发门槛。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培育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企业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区(县、市)、开发园区要发挥主动性,建设专业园区,加强项目招引,推动产业集聚。强化政策支持。在新型工业化政策体系中设立人形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重点支持人形机器人以及其他具备感知、认知、决策等功能,在非结构化或动态环境下具有一定自主作业能力的半身、轮式、协作等智能机器人。加强动态评估。依托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快速响应机制,建立健全“技术攻关、产业链、企业招引、关键项目、示范场景”五张清单。完善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先导区运行管理。加强宣传引导。注重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应用落地、创新生态等宣传报道,营造一流发展氛围,凝聚产业发展共识,展现产业发展成效,扩大产业影响力。

服务号
小程序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