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加强网云算数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6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5年5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西安市加强网云算数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部署,深化《西安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实施方案》任务要求,强化网、云、算、数、安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石支撑作用,全面促进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社会领域建设和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需求牵引、适度超前、共建共享、安全可控的建设原则,统筹规划构建以网络为传输动脉、云为融合基座、算力为关键支撑、数据为核心要素、安全为坚实屏障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全方位提升政府运行效率、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能力和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提供强大基础支撑。
开展多网融合提质升级、云资源集约增效、AI数算融合、数据流通利用、网络和数据安全护航五大行动,到2025年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支撑数字政府建设和智慧城市管理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到2026年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纵深推进,全面提升运行绩效,实现全域贯通和高效协同,成为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市数据局牵头统筹全市各级各部门网、云、算、数、安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制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和技术标准,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指导数字西安集团开展共性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管理和运维运营。
市级各行业部门依托共性基础设施开发本领域业务应用系统,原则上不再重复建设共性基础设施。有行业特殊业务需求的,可在适配共性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前提下,建设业务专用基础设施,建成后统一纳入全市基础设施监管体系,实现跨部门共享互通与协同调度。
市委网信办、市委机要和保密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网安支队等根据自身职责,统筹做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立项、资金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等监督管理工作。
二、实施多网融合提质升级行动
(一)构建高性能政务网络体系
1.制定政务城域网规划及扩能升级方案,提升政务网传输速率,扩容互联网出口带宽,全面提升网络支撑能力。到2025年底,全市骨干网络部署200G/400G大容量光传输系统,骨干网带宽达到10Gbps,网络延迟控制在2ms以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Gbps。(责任单位:市数据局)
2.建设OTN环网,实现政务、交通、医疗、生态环境、水务、应急管理等多领域高效联通和“一网多平面”业务数据承载,降低用网成本。到2025年底,建成绕城OTN环网;到2026年底,实现OTN环网多业务承载。(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疗保障局等市级相关部门)
3.开展非涉密业务专网向政务外网迁移整合工作,消除各行业部门之间的网络壁垒。到2025年底,完成3条非涉密业务专网撤并迁移;到2026年底,全面完成非涉密业务专网迁移工作。(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市审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局等市级相关部门)
(二)加快部署物联感知网络
4.制定物联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建立建设联评联审机制,保障物联设施与市政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到2025年底,完成智慧终端场景设施设备建设指引和应用规范编制,形成软硬一体信息化项目联评联审工作机制,并在交通、水务、城管执法、燃气、供热、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开展相关项目联评联审。2026年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重点领域项目联评联审全覆盖。(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等市级相关部门)
5.建设城市级物联设施统一纳管平台,实现市政、交通、城管执法、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生态环境、气象等领域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感知数据共享利用。到2025年底,建成物联设施统一纳管平台,纳管物联网终端数超过60万;到2026年底,实现物联网主城区和重点区域全覆盖,物联终端数超过200万,打造20个以上物联网重点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资源规划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等市级相关部门)
6.推动燃气、供热、供水、再生水、污水、排水、供电、消火栓、地下管网、地下综合管廊、桥梁隧道、窨井盖等市政公共服务领域设施物联智能感知设备规模部署应用,构建全链条智能感知网络。(责任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市级相关部门,西安城投集团)
(三)强化视频设施网联应用
7.建设覆盖全市的视频汇聚分析平台,整合城管执法、公安、交通、水务、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综治、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视频监控资源和各类公共场所视频资源,开发视频分析算法,实现全市视频资源的应汇尽汇、互联共享、开发应用。到2025年底,建成视频汇聚分析平台,汇聚10万路视频资源;到2026年底,开发应用不少于30种视频分析算法。(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水务局等市级相关部门)
(四)构建卫星遥感网络监测服务体系
8.统筹全市各行业领域卫星遥感监测需求,构建统建共用的卫星遥感监测预警服务体系,推动卫星遥感与业务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支撑其在基础测绘、国土规划、市政交通、建设监管、水文水利、环境监测、应急管理、秦岭保护等重点领域应用。实现监测预警的精准化、智能化,提升城市运行的安全韧性和精细化治理水平。2025年,开展秦岭空天地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2026年,统筹开展城管执法、应急管理、水务、交通等领域应用。(责任单位:市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秦岭保护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局、市气象局等市级相关部门)
(五)构建低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9.以西咸新区为试点区域,集成北斗数据链、5G-A、雷达探测等新技术,建设覆盖通信、导航、监视、低空气象、无人机管控的低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打造技术融合、全域覆盖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试点标杆。到2025年底,编制完成西咸新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探索布设5G-A通感一体基站、低空雷达系统,强化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能力;到2026年底,形成城市低空空域建—管—用一体化解决方案,至少完成5个无人机起降场的信息服务网络支撑。(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等市级相关部门)
三、实施云资源集约增效行动
(一)推进政务云规模能级提升
10.按市级相关部门及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业务需求,补充政务云计算资源和高阶服务能力,分步实施政务云扩容,加快完成服务器、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政务云核心组件的信创替代,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政务云体系,全面支撑各级各部门数字政府建设弹性扩展需求。到2025年底,政务云信创核心数不少于4.5万核,政务云信创率达到60%;到2026年底,政务云信创核心数提升至6万核,政务云信创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市委机要和保密局、数字西安集团)
11.全面裁撤部门自建机房,分步实施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上云。到2025年底,完成司法、科技、城管执法、交通、农业农村等不少于10个部门机房裁撤,完成100个非涉密系统迁移上云;到2026年底,裁撤包括人社、应急管理等全部市级部门自建机房和区县开发区自建机房,非涉密政务应用系统(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规定不宜上云的除外)上云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数字西安集团)
(二)提升政务云管理运行质效
12.制定政务云管理办法及管理、运维、结算等配套实施细则和标准,建设政务云多云管理平台,建立云服务资源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政务云一体化运维团队,全面提升政务云资源使用效率、集约化管理水平和一体化运维服务质量。到2025年底,完成政务云制度标准体系和平台建设,组建专业运维团队,政务云资源使用率不低于25%;到2026年底,政务云资源集约化管理效能全面提升,政务云资源使用率不低于35%。(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数字西安集团)
四、实施AI数算融合行动
(一)推进AI智算基础设施建设
13.建设自主可控政务智算资源池,提升智算算力配置规模和异构算力协同调度能力,为我市政务人工智能大模型推理训练提供充足算力支撑。到2025年底,完成政务智算算力调度平台建设,实现30P算力供给能力;到2026年底,政务智算算力提升至100P算力。(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数字西安集团)
14.充分发挥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沣东智算中心等算力支撑作用,建设全市统一的算力调度平台,优化智算算力布局,推动算力资源多元供给。到2025年底,完成平台建设,开展算力统筹调度、运营和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到600P;到2026年底,全市智算算力达到700P。(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雁塔区政府、西咸新区管委会、航天基地管委会、数字西安集团)
(二)推进政务智算大模型管理应用
15.本地化部署以DeepSeek、千问等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为我市政务应用提供通用AI基础服务。支持各部门建设政务知识库,进行数据清洗和分类标注,提升大模型推理训练数据质量。到2025年底,完成国产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推动在政务服务、12345市民热线、智慧交通、城市运管服和城市生命线等领域构建智能体应用;到2026年底,实现大模型与各业务系统无缝对接。(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数字西安集团)
五、实施数据流通利用攻坚行动
(一)打造软硬一体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
16.以建设国家数据流通利用枢纽城市为目标,构建“1321N”(一个基础底座,三个加工平台,两个流通载体,一个运营门户,N个行业场景)的软硬一体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平台。到2025年底,完成基础底座建设,接入300个市场主体,接入不少于500个数据产品,基本具备数据流通利用能力;到2026年底,接入市场主体不少于1000家,接入数据产品不少于2000个,打造不少于5个跨区域、跨行业综合数据流通利用场景,实现全国范围数据流通利用互联互通、互信互认。(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数字西安集团)
17.优化一体化数字资源管理中枢平台,实现云、网、数、应用等数字资源“一本账”管理提质扩面。到2025年底,完成600个应用编目、4000个数据编目,归集治理形成1500个高质量数据资源;到2026年底,完成650个应用编目、5000个数据编目,归集治理形成2500个高质量数据资源,全面支撑数字政府应用数据需求。(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数字西安集团)
(二)构建城市可信数据空间
18.建设面向多行业应用的普惠可信数据空间,建立数据供、需、服、运、管五方协同的数据流通利用运营体系,开展公共数据登记、明确数据权属、构建价值评估和收益分配制度,分区域分行业鼓励相关机构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提升数据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到2025年底,面向全社会打造至少10个可信数据空间;到2026年底,打造至少30个可信数据空间。(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数字西安集团)
(三)构建高质量数据集
19.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和行业数据融合,建立政府和行业企业多方参与、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和配套的数据要素标准与评估体系,分领域分行业进行数据编目和归集治理,打造高质量数据集。到2025年底,聚焦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建成10个以上高质量数据集;到2026年底,建成30个以上高质量数据集。(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数字西安集团)
(四)打造城市数字孪生底座
20.依托CIM(城市信息模型)等公共基础支撑平台,汇聚全市基础地理、建筑物、基础设施等三维数据和各类城市运行管理数据,构建全域感知、智能分析、动态迭代的城市级数字孪生底座,全面支撑城市“一网统管”。到2025年底,建成数字孪生底座平台,并推进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领域应用;2026年推进其在工建审批、城市体检、基层治理、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市区两级协同应用。(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生态环境局等市级相关部门)
六、实施网络和数据安全护航行动
(一)打造一体化安全运维体系
21.建设一体化安全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处置,提供全面的基础防护。完善安全能力体系,全面提升等保测评、渗透测试、应急响应、风险评估等安全防护和应急保障能力。到2025年底,上线一体化安全运维管理平台并提供服务;到2026年底,建成全面有效的安全运维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数字西安集团)
(二)实施政务网量子加密安全提升
22.制定政务量子城域网改造升级规划,在政务外网开展量子试验段工作,提高政务网抗密码攻破能力,大幅提升政务网安全性和数据可靠性。到2025年底,实现政务网关键节点间量子加密传输,防篡改率达到99%,操作100%留痕;到2026年底,实现全市政务云关键节点传输100%量子加密。(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
(三)提升政务云密码安全能力
23.推进国产商用密码政务网应用,构建云密码服务平台,为全市政务系统提供统一的密码服务,保障数据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提升应用系统安全性。到2025年底,完成云密码服务平台升级;到2026年底,形成全市统一的密码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市委机要和保密局)
(四)强化自主可控信创安全适配
24.以构建自主可控政务信息化体系为目标,分阶段推进全市政务信息系统国产化适配改造,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底,全市政务信息系统信创率超30%;到2026年底,全市政务信息系统信创率超70%。(责任单位:市数据局、市委机要和保密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数字西安集团)
(五)开展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等安全技术应用
25.在我市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中开展隐私计算技术验证,建立隐私保护标准规范,通过隐私计算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处理,研发设计芯片级隐私计算终端。(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市级相关部门)
26.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数据资产运营管理领域应用,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资源登记、多主体数据授权、数据登记存证上链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体系。(责任单位:市数据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市级相关部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专班
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工作协调调度机制,谋划建立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库,实行动态滚动调整,确保各项任务稳步推进、有序实施。
(二)强化应用示范。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利用全市统一的新型基础设施开展智慧化应用系统建设。根据业务场景需求打造示范工程,形成“新基建+新应用”应用示范。
(三)落实资金保障。做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试点以及“两重”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等专项资金支持,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四)开展监督评估。建立健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监督评估机制,制定详细任务指标和考核标准,形成任务清单,按季度对各部门、各项目的建设进展、质量、效果进行定期跟踪评估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