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交通运输部发布《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部令2016年第62号)的政策背景下。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主要解决治超难题,在不影响车辆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快速、准确、自动完成对车辆的车货总重、号牌、轴数、速度、轴重、车道、行驶方向等的识别,并由可变信息屏发布,实时提醒超限车辆驾驶员。能将未主动接受处理的超限车辆的信息导入违法超限车辆库,并联合相关部门协助处理。对车辆称重和号牌等数据进行本地存储,并直接上传至治超管理部门,供管理人员统计、 汇总、查询和打印各种管理报表。
二、需求分析
近几年来,交通各级部门在工作报告中和工作会议上,多次明确鼓励开展治超非现场执法试点工作,从绿色节能角度、信息化角度、智能管理角度着手,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支撑下,建立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机制,即建立科技设备自动监测采集相关信息,执法人员通过车辆动态超限检测系统采集取证,实现事后追查的执法模式,实现公路治超工作绿色节能的智能信息化管理。
三、主要功能
1.总体架构组成
(1)用户层
该系统为执法部门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检测,提供高精准数据,提供完整的执法证据。
该系统对车辆驾驶者完全实现无感检测,在不影响正常行驶的情况下,不用进行停车称重等操作就可完成完整的行驶车辆相应数据的采集工作。
(2)执法系统
包含称重平板承载器、信号采集仪、高速动态称重仪、抓拍单元、网络摄像机、交换机、LED可变信息发布屏、系统软件等非现场执法软硬件设备,经过科学、有效的系统集成,达到最终执法证据的获取。
(3)数据中心
该系统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将执法系统最终确认的超限数据(证据包)上传至职能部门数据中心,通过授权完成数据共享,同时具有黑名单查询等功能,不仅可为执法提供证据,还可进行日常车辆信息管理及追踪。
2.功能模块
高速动态称重系统
动态称重是指通过测量和分析轮胎动态力测算一辆运动中的车辆的总重和部分重量的过程。主要由地感线圈、传感器和含有软件的电子仪器组成,可测量动态轮胎力、车辆通过时间并计算轮重、轴重、总重(如车速、轴距等)数据。由于动态称重系统具有测量行驶车辆重量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交通轴载调查、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和计重收费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能车牌识别系统
智能车牌识别系统是计算机视频图像识别技术在车辆牌照识别中的一种应用。车牌识别技术通过车辆行驶时经过地感线圈,地感线圈触发抓拍信号后抓拍单元能够将运动中的汽车牌照从复杂背景中提取并识别出来,通过车牌提取、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车牌字符识别等技术,识别车辆牌号、颜色等信息,最新的技术水平为字母和数字的识别率可达到99.7%,汉字的识别率可达到99%。
信息发布系统
LED可变信息发布系统是近几年来公路交通的重要信息显示和发布系统,尤其是高速公路和车流量较大的道路,已经成为必备设施。它可通过系统的控制,实时显示超限车辆的有关信息,从起实现执法提前告知的作用。
路面监控系统、管理中心监控显示系统和非现场执法软件系统
路面监控系统
道路交通电视监控以高速球机监控为主,对系统户外设备区的监控不只可提供超限车辆执法时所需的行车短视频证据,同时有利于实现对所有过往机动车辆的全天候自动记录、智能识别和布控查缉。
传统的路面监控系统在大量的视频资源中,以人工的方式去查找某一特定的视频对象犹如大海捞针,费时费力,此系统通过智能车辆运行轨迹排查技术完成交通监控视频流分析,提取包含特定目标的视频片断,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存储系统
为防止异常现象造成的数据未上传成功的同时产生丢失的现象,本系统需具有存储系统用以存储称重检测数据、抓拍记录数据、视频监控数据等相应的证据。
非现场执法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主要由由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组合而成用于完成系统功能执行、信息传输、数据存储、管理软硬件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等功能。
四、优势特点
系统实现功能较为复杂,故前端采用分层设计,后端采用集中管理策略,从逻辑关系上可分为三大部分:前端感知检测系统、网络传输系统、后端超限管理系统。
前端感知检测系统由动态称重系统、智能车牌识别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路面监控系统、存储系统和非现场执法软件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网络传输系统通过自建局域网、专用接入网、中心视频专网、现有光纤网络等资源构成,实现前端系统与中心平台互联互通;后端管理系统包括视频管理设备、中心平台、指挥大厅、显示大屏等设施。
五、应用效果
此系统为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对车辆违法超限运输行为自动监测的超限高速精检系统,实现24小时货运车辆运输监控,形成有力威慑,着力解决治超工作人员不足、取证困难、公路日常维护费用高三大问题,降低车辆运输超限率。